45年的高考作文变迁:从文体不限到联系时事 更加注重文化自信
↑图片来自ICphoto
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,以全国卷一的《红楼梦》“大观园试才题对额”试题最出圈,语文考试才刚结束不久,就引发网友热烈讨论,其他考卷的高考作文也相继成为热点话题。
1977年8月,高考招生制度恢复。同年10月22日,《人民日报》正式公布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。
红星新闻对历年来的全国高考作文进行梳理发现,不同的年代的文体要求各有不同。70、80年代要求比较明确,但体裁比较多样;90年代以议论文为主;2000年以后的文体要求呈开放式,一般情况下,“文体不限”。
作文试题的材料,大多提供简短的寓言故事,让考生根据对故事的理解而作文,最近十几年来,高考作文更关注国内重大社会和时政新闻,材料所展现的视野更加国际化,也更加重视中国传统文化。
前期:“文体不限” 强调文学性
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,到80年代,高考作文的文体要求比较单一,会明确要求使用哪一种文体;但从时间段来看,又丰富多样,有书信、议论、读后感、记叙等形式。例如,1979年要求把一篇文章改写成“陈伊玲的故事”,明确要求以记叙文的形式;1980年写《画蛋》读后感,1981年根据“毁树容易种树难”的短文写一篇读后感;1983年、1984年要求用议论文写作;1985年要求以书信格式,给《光明日报》编辑部写一封信。
↑第一年恢复高考,还沿用1966年各省份自行招生办法,全国共有27个省份发布语文作文试题。图为山东省1977年语文高考作文试题。
以下为1985年全国卷的作文试题:
澄溪中学附近有一家前进化工厂。工厂天天向外排放有毒的气体和废水。广大师生和附近居民长期处在被污染的环境中,身体健康受到损害,工作学习受到影响。几年来,学校多次向工厂提出意见,要求妥善解决污染问题。但厂方以生产任务繁重、技术力量薄弱和经费开支太大等为理由,一再拖延,至今未能解决。试就上述问题,以“澄溪中学学生会”的名义,给《光明日报》编辑部写一封信,反映情况,申述理由,呼吁尽快解决。注意:①要求符合书信格式,最后署名一律写“澄溪中学学生会”,不得写个人的姓名,不得透露所在地区和学校,否则扣分。②可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,适当补充有关材料。③不要少于500字。
到90年代,高考作文基本上只要求写议论文或记叙文,议论文偏多。对1990年到1999年这10年的全国卷高考作文进行梳理发现,有6年要求写议论文,2年写记叙文。例如,1990年要求对材料中,一对孪生小姑娘对玫瑰发表的不同观点展开议论;1993年要求根据材料中一家人在夏夜梧桐树下乘凉的小短文,写一篇记叙文。
网友评论
且爱n
回复